http://www.cc.nctu.edu.tw/~hcsci/hospital/other/vertebra.htm
病因: 身體中任何一個關節都會因為長期反覆的使用而發生磨損與退化的現象,又依據磨損或退化的程度,對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症狀。
頸椎是由七節頸脊骨連接而成,向上與顱骨、向下與胸椎相連。頸椎退化性病變的起因,在於頸椎間盤軟骨的退化,再衍發出接下來一連串的其他關節(面關節與椎體鉤關節)的變化。
由於椎間盤軟骨長期受到因人直立產生的重力與頸部活動產生各方向的張力負擔,再加上軟骨內水含量隨著年齡而逐漸減少,會造成軟骨的破裂 或突出,而製造不穩定的現象,這是頸痛的原因。又會因軟骨突出或長期不穩定刺激了面關節或椎體鉤關節骨刺的增生,壓迫神經根或脊神經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 神經病變,如上肢神經麻木、疼痛、無力,或髓神經病變的僵硬、感覺異常、行動不便、下半身癱瘓等情況。
再者,因不穩定的情況惡化或其他關節的影響亦加劇,會造成上下頸椎間滑脫與變形,更相對增加了症狀的嚴重性與對神經的威脅性。
好發族群: |
另外,頸部曾經有受過傷害的病史者,亦可能會發展出此類問題。
自然的演變: |
若病人表現為髓病變 (myelopathy),初期症狀較輕時,其預後較好,但初期症狀較嚴重時,長期追蹤大部份仍會保持原來的嚴重度,至少不會有改善。
另外,發生症狀時的年齡亦會影響其預後,即超過60歲時預後就較不好。
症狀: |
若間盤突出於中央位置、或骨刺嚴重、或加上先天性脊椎管腔狹窄時,會對脊神經索壓迫而產生髓病變,亦可能同時壓迫頸神經而存在有頸神經傳導症 狀。又一輕微的外傷可能會使髓病變症狀突然的加劇或表現出來,但大多數病人不清楚其神經症狀是何時發生。其髓病變可由步態僵硬或手腳動作失去其靈巧性、廣 泛性無力、或頻尿、尿失禁等不同形式來表現。又會因壓迫於神經索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亦就是因為其多樣化,所以診斷上更加困難。
放射線學檢查: |
但必須強調的是,40歲後於X光便常見有頸椎間盤退化現象的發生,甚至70歲以後會有超過70%的人有上述現象,但常是無症狀的,也就 是說X光片檢查發現雖有退化的現象,不一定就會有症狀的。因普通放射線學檢查無法看到神經,所以要證明骨刺有無造成神經壓迫,必須藉助特別的影像檢查。
- 脊髓攝影:以水溶性顯影劑注入脊椎管內,看神經有無受壓迫的情形,好處可由後腦窩檢查至薦椎;壞處是較有侵犯性,與無法了解病因為何,是椎間盤軟骨、骨刺或腫瘤等造成其壓迫,無法得知。其診斷的準確率為70至90%。
- 電腦斷層:最好配合脊髓攝影,才可以清楚表現出脊索或神經被壓迫的情形。另外,必須藉助較好的機器解像力,才能分辨出是硬的骨刺或軟骨造成的神經壓迫。
- 磁共振:乃一非侵犯性、無輻射暴露危險的檢查。可以對軟骨、神經有一清楚分明的解像能力,這些優點為目前較常使用的原因。但是須留意的是,超過40歲無症狀的人,也會有25%的比例作核磁共振檢查會出現異常,就是假陽性情形。
電性診斷: |
對於頸椎退化性病變造成的神經病變的診斷,希望特殊影像檢查的結果與症狀或理學檢查的不正常病候,必須要能互相解釋來確定,才能確保治療的效果。反之,若病人的症狀與理學檢查發現的不正常與特殊檢查不能互相配合時,最好能再積極找其他的病因,以防治療不彰。
治療: |
1.保守療法3個月以上但無法改善其神經傳導症狀或甚至更加劇時。
2.進行性神經功能喪失時。
3.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加上明顯傳導性疼痛時。
4.影像檢查結果與所懷疑症狀的成因相配合時。
5.對髓病變病人當其功能障礙有進行時或無改善時。
除了上述的條件必須考慮以外科手術治療時,其餘大部份的情形皆可能對保守性的護具保護、藥物或物理性治療有反應。護具保護的作用在於減 少椎體活動,以減少對受壓神經的牽引刺激,以有效緩解症狀。但護具使用只限於初期疼痛階段,若疼痛緩解,最好能漸進式停止使用,以防止周圍肌肉因長期休息 造成萎縮與過度無力。
而藥物以非類固醇性抗發炎藥為主,其同時具有消炎與止痛的作用,因為神經受到機械性壓迫會產生發炎的反應以致有傳導性症狀,如疼痛、麻木、無力,於此降低其發炎反應可以減少病人的疼痛。
物理性治療包括有主動性運動計劃與被動性止痛治療計劃。而急性期症狀可以先用被動性治療計劃來改善病人症狀,如熱敷、超音波、電刺激、頭部牽引術等方法。
熱敷的作用在於增加局部病態組織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的缺血現象;電刺激與超音波的作用在於促進較深部肌肉構造血液循環;頭部牽引有拉開神經孔、增加局部血液循環與減少關節的負擔的作用,對傳導神經病變效果較好,對產生髓病變的病人效果較不彰。
但傳導性神經病變的患者,亦可能因牽引而加重症狀時,則不適合行牽引治療。等待病人急性症狀改善時,再改用主動性運動計劃,訓練病人頸椎周圍的肌肉力量,因為維持這些肌肉相當的肌力,可以對頸椎有穩定的作用。
至於傳統的頸部徒手矯正的治療,由於有不少悲劇性的報告,所以專家們一致認為最好不要使用於頸椎問題的治療,以免造成無可挽救的後果。
手術治療: |
- 前位手術:
由於頸椎病變由脊索前方椎間盤的退化起始,病變以前面為主,較嚴重或較後期才會伴隨有脊索後方的病變,所以手術的進行大多數由前方著手。對於頸椎退化性病變以手術治療的目的,不外乎神經減壓以改善神經症狀,與固定術來矯正其不穩定與變形的現象兩大部份。
若神經壓迫的部位在於椎間盤的位置,則由前面先行椎間盤切除術,再進行清除壓迫神經的軟骨或骨刺的工作。因間盤切除術造成的空洞會填塞入一塊植骨(可由自己的恥骨取得,亦可由骨骼銀行提供),並期待爾後的成功融合來恢復頸椎的穩定性。
若神經壓迫情形超過了椎間盤的範圍到椎體的後方,有時亦必須行椎體切除術,來達到足夠的減壓效果,同樣完成後,亦必須植入一較長的植骨 來重建其穩性。原本頸椎巳明顯不穩定、或行間盤切除術的節數太多(超過兩節)、或植骨長度太長,為確保骨融合成功的機會與防止植骨無法承受負擔而折斷或脫 落,會再加上內固定器來達到上述的目的。
- 後位手術:
即對頸椎退化造成的椎管狹窄,可由後位把椎弓切除的方法或椎弓整形術,來達到椎管減壓的目的。由於後位手術會破壞頸椎後方的肌肉與骨骼構造所提供的穩定效果,所以病人長期術後追蹤會有造成駝背的可能性,而有造成神經再度被壓迫的危險。故適用此法病人必須術前頸椎側面弧度必須是正常的前凸形,以防術後駝背變形的發生。
由前位手術的結果發現,愈多節融合結果愈差,故對多節病變且側面弧度正常,則以後位手術為佳;但側面弧度異常,則仍以前位手術為宜。
以後位手術的滿意結果約為 70%,而以椎弓整形術結果有報告滿意結果為 86.7%,以前位手術的滿意結果為92%。所以對頸椎退化性病變的手術治療,以前位手術為最佳方法。
- 手術合併症:
可區分為取骨處合併症與頸部合併症兩大類:- 取骨處合併症:
若植骨採用自體骨時會發生,發生比例可以高達20%,如外觀變形、傷口感染、血腫、妨礙走路姿勢、恥骨骨折、穿破腹膜、疝氣、傷害附近神經等。 - 頸部合併症:
可能有短暫喉嚨痛、吞嚥困難、傷害氣管或食道、傷害迴走性喉神經而造成聲啞;另外,病人最擔心的還是因手術造成的脊索或頸神經的傷害,比例為1300。 - 頸椎退化性病變與全身各關節的退化病變相同,較易發生於此關節過度使用的人,若想要避免自己於年齡大時或不預期發生這類問題,最好就是注意自己日常生活的姿勢,避免不正確姿勢,或同一姿勢的時間勿維持太久,以減少局部關節的負擔與退化。
另外最好平時能積極從事一些訓練局部肌肉的運動計劃,如游泳與蛙人操等,來增強頸部周圍的肌力,可減少頸椎關節的負擔,自然可減少其耗損與退化的機會,以防範於未來。
若真的遭遇到類似病變,亦希望病人勿畏懼於就醫,勿一味的找偏方,花錢又誤事,即使是須要手術,由於危險性因經驗與技術的進步有顯著降低,加上術後結果滿意度高,所以建議病人多來找我們討論,以得到最適當治療與最佳的療效。
- 取骨處合併症:
延伸閱讀: 脊椎滑脫等於腰部殘廢
椎尖盤突出(骨刺) 與 椎間盤疝脫
如何保養椎間板 防止軟骨脫出
談頸椎骨刺
何謂「骨刺」 ( Bone Spur )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